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审计署工作安排,省审计厅依法审计了202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表明,全省各级各部门本报告对市州级行政区统称为市,县区级行政区统称为县,省级一级预算单位统称为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点击查看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点击查看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竭尽全力拼经济、抓重建、化债务,统筹用力护生态、**生、保稳定,较好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加力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经济运行向上向好。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1.9亿元,争取各类转移支付3669.6亿元,为全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聚力推动省之要者,更大力度支持“四强”行动,落实新引进企业增值税县区留成政策,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相关部门对标宏观政策,科学精准调度,推动“两重”任务、“两新”政策落地见效。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林水支出增长5.8%,其中投入衔接资金246.3亿元,有力推进乡村**。
——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加强税源培育,调整煤炭等**税税率,开展水**费改税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点击查看政府间财政关系。出台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体系规范支出预算。“财政+金融”模式走深走实,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深入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标准连续提标,11类民生支出3831.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1%,10件为民实事如期完成。累计筹措资金82.47亿元,支持积石山地震受灾群众重建新家园,完成3万户群众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制定25条具体措施支持“三北”工程建设,与其他黄河上下游省份共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风险隐患有效化解。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建立化债奖补机制,下达奖补资金激励市县“控增减存”。全省设立应急周转资金池,保障短期偿债能力,避免债务违约。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债券和隐性债务化解债券,有力支撑促发展、防风险。建立财政暂付款考核奖惩机制,分类确定压降比例,推动市县积极消化暂付款。
——多措并举凝聚合力,审计整改扎实有效。2024年,省审计厅、****点击查看机关联合开展4轮审计整改督查,并对2021年以来审计署涉甘审计和省级审计项目反映的5621个问题整改情况全面开展“回头看”,推动问题清仓见底,一批逾期未整改问题得到彻底整改。经过近三年持续大力推进审计整改,屡审屡犯问题逐步减少,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5年6月底,202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431个问题,已整改397个(剩余29个持续整改类、5个分阶段整改类问题均未到期),整改问题金额124.14亿元,制定完善制度166项,追责问责126人,整改成效不断显现。
一、省级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重点审计了财政**统筹、专项资金管理、市县财政运行、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情况。2024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12亿元,较上年增长7.96%,完成预算的96.23%,加上中央补助等收入4140.8亿元,收入总量4427.92亿元,支出总量4396.06亿元(含对市县转移支付3044.47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2.7亿元,较上年下降55.56%,完成预算的76.14%,加上债务转贷等收入,收入总量1437.55亿元,支出总量1431.93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量17.04亿元,支出总量17.04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818.45亿元,支出72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819.13亿元。审计结果表明,省财政厅等部门能够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稳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保障有保有压,财政运行基本平稳,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支统筹力度不够。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不到位,应收未收3家省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5.4亿元;对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存款清理盘活力度不够,758个预算单位48.01亿元资金还存在盘活空间;预算压减力度不够,如安排30个单位的2.51亿元资金在执行中调减5074.88万元后,年底仍有8106.88万元闲置未支出。
(二)专项资金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专项资金分配方式选取不合理、调整分配因素权重不合规、项目法评审程序不规范,涉及资金3.12亿元;省预算内基建投资等专项资金8.17亿元下达不及时;下达市县的10项5.8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未实现支出;部分项目绩效管理不到位,存在分配下达时未设定绩效目标、未开展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自评流于形式等问题。
(三)部分市县财政运行存在风险。由于财政暂付款规模过大,1个市和4个县财政库款长期低位运行,库款保障系数低于0.3,2个市和8个县未按计划化解暂付款60.85亿元;由于财政困难,2个市和9个县少安排科技、教育投入2.86亿元,4个市和15个县财政应拨未拨教育、卫生、“一卡通”补助等资金5亿元;2个县社会保险等保障经费缺口达5.19亿元;3个县虚增收入6.97亿元、虚列支出1.66亿元。
****点击查看政府债务管控仍需加强。1个县通过财政暂付款虚假化债1.87亿元;2个市和7个县财政垫付或违规使用贷款资金偿还专项债券利息26.72亿元;1个市和2个县政府债务率较高,债务风险化解压力大。
二、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重点审计了14个省直部门及所属49个单位,涉及财政拨款240.3亿元,发现各类问题金额26.43亿元。此外,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对发现的省级1096个预算单位(含二、三级预算单位)的2448条疑点问题进行了核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不严格。2个部门及5个单位少收房租1093.35万元,收入2123.45万元未上缴财政,1.91亿元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82个单位年初预算少编财政拨款结转资金2.74亿元,2个单位未统筹盘活结余资金2697.46万元;2家科研机构1610.87万元支持的30个科研课题未按时结项、7项未实施,耗资3062.7****点击查看基地等项目未发挥效益;1个部门21个项目当年预算执行率均低于60%,33个项目当年结转结余资金达1.54亿元。
(二)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下达使用不规范。部分部门对参与分配和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重视程度不够、监督管理不严,26项未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即分配资金,10项分配下达****点击查看储备库,4项4.25亿元支持重点不突出,2.85亿元未及时分配下达市县,3项2054.1万元在市县财政部门滞留,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三)部门决算数据不准确。省级476个预算单位决算报表填列的其他收入决算数、94个预算单位决算报表填列的经营收入决算数分别比年初预算数大14.09亿元、9.82亿元,导致上述2项收入预决算差异率大;部分单位决算数据与财务报表、资产年报数据不衔接。
(四)部门内审内控工作质效不高。4个部门及1个单位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4个部门及3个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4项内控制度不完善。一些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内部监督质效不高,一些财务管理问题未及时纠正,如4个部门及7个单位存在合同签订及履约管理不规范、拖欠工程账款647.56万元、应收未收或应退未退保证金431.54万元、违规向实有资金账户划转资金3746.88万元、违规出借或支付资金995万元等问题。
三、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资产审计情况
****点击查看政府投资组织分配、重大项目建设和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养老保险基金、乡村**、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资金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点击查看政府投资组织分配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省发展改革委组织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增发国债及省预算内基建投资项目申报、资金下达、使用监管情况,对8个市州实施项目进行了延伸审计。审计结果表明,省发展改革委及相关项目实施单位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积极谋划储备项目,落实“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项目调度监管机制,在推动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项目谋划储备不够充分。对318个拟申报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谋划储备不够充分,在收到申报通知后才批复立项,占总申报项目数的24.65%。二是部分项目未及时形成支出。2023年安排给省本级及10个市州132个项目的资金12.44亿元超过12个月未形成支出,2023年安排的专项债券资金65.3亿元当年未形成支出,资金分配的精准度、集中度有待提高。三是项目调度效果不明显。省发展改革委未按照相关规定有计划地开展评估督导工作,2023年实施的359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22个专项债券项目、14个增发国债项目、**市11个重点投资项目进展缓慢。
(二)重大项目建设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甜永高速公路、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等5个重大项目和2个市、15个县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审计结果表明,相关重大项目的实施对加快补齐我省基础设施短板效果明显,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基本建设程序执行不严格。招标管理混乱,99个项目存在擅自变更招标组织形式、未按规定公开招标、直接发包工程保险、违规确定中标单位、指定设备品牌和供应商等问题;未批先建,66个项目未取得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审批、施工许可等批复手续违规开建,未取得或完成可研报告批复、竣工图编制,即开展设计招标、竣工验收;860个项目未及时开展竣工验收、财务决算等工作,220个项目未按期开工或完工。二是项目资金筹集管理不精细。3个重大项目建设资金167.67亿元落实不到位,2个市和1个县超财力实施项目174个,形成资金缺口54.01亿元;8个项目工程价款结算不实,多计或少扣减价款2.29亿元,建设管理不到位导致增加建设成本9343.18万元。三是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管理粗放。1个市和8个县及部分重大项目拖欠被征地村集体及农民拆迁补偿款42.9亿元,多支付4761.54万元,计算错误1954.51万元,管理不规范281.37万元,未及时安置拆迁群众5869户、失地农民3868人。四是相关方权益保障不到位。部分项目未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8.66亿元;未及时支付中小企业工程账款112.52亿元,应收未收、违规收取、未及时清退质保金等1.08亿元。
(三)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
1.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审计情况。重点对积石山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结果表明,****点击查看政府全力抢工期、赶进度、保质量,居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紧张有序推进,特别是住房和教育类项目仅用6个月时间完成工程建设,实现了学生按期入校、群众温暖过冬的预期目标。跟踪审计共查出416个问题,主要是由于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采取超常规措施所致,省审计厅督促“边审边改、即知即改”,目前已完成整改403个,整改率96.88%。部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和工程款支付不及时、未按计划完工等13个问题,已制定整改方案,正在全力推进整改。
2.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重点审计了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城乡居民3项养老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待遇发放和转移接续等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结果表明,省人社厅等主管部门、税务征缴机构认真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征收体制调整等改革任务,推动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引导新业态等重点群体参保,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养老保险部分改革任务未完成,制度建设存在短板。****点击查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9户企业未完成产权变更登记;未按规定建立基金考核、财务管理、内控稽核、统计评价、绩效管理、诚信核查等制度。二是养老保险未实现全面覆盖,少缴欠缴保险费数额较大。4个市486家单位3.1万人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个市369家单位少缴8965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970.03万元;1****点击查看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费6239.17万元;5个市48427名被征地农民参保补贴划拨不到位,全省971名重度残疾人未按规定参加居民养老保险。三是待遇发放不准确不及时,转移接续政策执行不到位。1个市未准确核定2007****点击查看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养老保险金,省本级和4个市向135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保险金290.91万元,10个市299人违规补缴养老保险或重复参保;各级社保经办机构未及时发放1953名退休人员、5.14万名企业职工职业年金等2.13亿元;1个市1088人转移接续业务未按时办结。
3.乡村**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重点审计了8个省级乡村**重点帮扶县相关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7个县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结果表明,相关地区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积极探索农田保护利用新模式、新机制,有效促进了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不规范。6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质量不高,2.12万亩规划在禁止或限制区域内;3个县2.48万亩高标准农田部分建设内容未完成,11.17万亩未按规划区域实施,3726.42亩在禁止区实施;14个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91万亩未划入永久基本农田,21.18万亩上图入库不精准,10.78万亩耕地存在撂荒、非粮化等问题。二是防返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6个县常态化防返贫监测工作存在缺漏,相关系统数据不准确,“一键申报”政策落实不到位,234户群众存在返贫风险;5个县就业帮扶措施不到位,虚报就业人数5411人,职业技能培训对象不精准、内容针对性不强。三是农田水利项目未有效管护。4个县8个农田水利项目设计不合理,有的设计的地力等级不增反降,个别项目重复建设造成损失浪费184.15万元;4个县40个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质量不达标,存在未按要求施肥影响地力提升、“以路代渠”、重建设轻产能等问题;7个县农田水利项目建后管护不到位,部分灌溉渠系、田间道路毁损,影响项目效益发挥。四是部分涉农资金发放不到位。3个县违规向1939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和4****点击查看**社)发放补贴71.74万元;4个县拖欠群众、企业征地拆迁费、到户补助等1.42亿元,侵占群众和村集体土地流转费247.5万元。
4.全省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审计。重点审计了2016年以来帮扶项目资产政策落实、后续管理、运营绩效及资金使用安全等四个方面内容,涉及省、市、县财政、农业农村等1388个部门和964个乡镇。审计结果表明,全省基本建成了产权归属清晰、责权明确、监管有效的帮扶项目资产运行管理体系,帮扶项目形成的公益性资产有效促进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省直相关部门统筹指导不够到位。4个省直部门未指导相关县区将11项行业部门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认定为帮扶项目资产,导致资产未纳入统一监管;部分县对产业入股资金使用、分红等情况底数不清,存在资**全风险;部分县基础资料管理薄弱,存在管理漏洞。二是市县政策落实还有差距。帮扶项目资产底数不清,未确权登记8073项,权属不清3450项,性质不明2038项;未按要求落实定期报告、颁证移交、跟踪监测、风险预警等机制,923个产业入股项目未落实抵押担保等风险防控措施。三是资产后续管理存在短板。帮扶项目资产信息登记不精准,****点击查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3894项,未在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登记入账23732项,多记少记5351项,错误登记5935项,长期闲置627项;未制定后续管护制度,违规处置422项,未办理移交颁证4414项,导致大量资产游离于监管之外,存在流失风险。四是资产运营管理绩效欠佳。因****点击查看**社)经营不善、亏损严重,6.84亿元产业资金存在损失风险;****点击查看**社)无偿占用投资入股资产资金5.94亿元,拖欠分红资金2亿元,拖欠投资收益等9613.96万元;8****点击查看政府和企业等单位侵占村集体资产或收入2053.72万元。五是部分项目资金闲置浪费。帮扶项目资金闲置4309.49万元、被挪用218.99万元,形成损失5887.16万元。
5.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2个市和15个县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情况。审计结果表明,相关市县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修复成果显著。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市县生态环保相关专项规划编制质量不高。1个市和4个县未按规定编制矿山恢复治理等16个专项规划,1个市和1个县编制的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减污降碳实施方案质量不高,存在内容不完整、规划不衔接、目标设定不一致等问题。二是环境污染事件仍有发生。2个市和2个县个别时段部分区域空气被污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不达标;23家企业无证排污,4****点击查看处理厂多次超标排放,****点击查看处理场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三是部分生态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6****点击查看填埋场未按要求封场、固废处置不达标,4个县建筑、餐厨等垃圾未分类并进行**化、无害化处理,5个县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未完成;1个市和3个县未按期淘汰26台不达标燃煤锅炉,未完成13座水电站整改退出,未落实排污监测工作;3个市和2个县26个重点生态保护项目未实施,土壤污染治理、减污降碳、环境信息披露等生态环保任务推进缓慢。四是部分环保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或建成后闲置。1个市和10个县实施的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以及9****点击查看监测站项目建设进度缓慢,10个县建成的11****点击查看处理厂等项目因设计缺陷、缺乏运行经费等低负荷运转或长期闲置。
四、国有资产审计情况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点击查看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及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在省级部门预算执行、经济责任、自然**资产离任(任中)等审计中,持续关注4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一)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3户省属国有企业。审计结果表明,相关国有企业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业务规模、运行质量持续提升。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国企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目标任务未完成。3户企业国企改革3年行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6+1”行动等13项改革任务未完成;“瘦身健体”推进不到位,未按规定对所属15家公司完成清理注销。二是经营决策不规范,部分投资存在损失风险。3****点击查看公司部分重大经营事项决策程序不规范,3.36亿元对外投资、代偿资金等存在损失风险。2户企业及所属5家公司采购招标管理不规范,涉及合同金额6164.13万元。三是资产管理存在漏洞,部分会计信息不实。2户企业及所属5家公司8.1万平方米房产未办理产权登记,6.66万平方米房产、181.6亩土地长期闲置;3户企业及所属7家公司多计收入2.14亿元,少计收入、利润、权益等4.38亿元,少计提折旧1813.83万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情况。重****点击查看集团、****点击查看公司、****点击查看公司和4****点击查看公司。审计结果表明,相关金融企业落实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合规经营机制,持续抓好风险管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完善。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普惠金融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1****点击查看公司“险资入甘”、转型升级政策落实不力;3家公司“支农”“支小”作用发挥不到位;1家公司偏离主责主业发放委托贷款8.73亿元;1家公司业务持续萎缩,股权划转工作停滞;1家公司部分战略规划指标不符合实际未及时调整,业务发展与规划差距较大。二是金融风险管控不到位,处置化解成效不足。2家公司风险处置补偿机制不健全,因使用范围和程序不明确,3.65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未使用;3家公司15.07亿元资金存在代偿、涉诉及合规性风险;3家公司对融资租赁、委托贷款业务审查不严,14.85亿元资金存在回收风险;1家公司对基金业务风险控制不到位,2亿元基金投资到期后无法按约退出。三是内部管控存在不足,财务管理不规范。4家公司“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执行不到位、未建立健全呆坏账核销制度、风险分类制度不完善;1****点击查看公司3.42亿元理赔业务管理不规范,违规理赔101.03万元,销售人员违规代客户缴纳保费1494.25万元,向投保人返利30.24万元;2家公司少计提减值准备1.16亿元;1家公司2376.28万元筹建费用长期挂账未摊销。
(三)省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审计情况。结合7个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6个省级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了此类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审计结果表明,有关部门积极构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框架,加强信息化建设,国有资产全流程管理不断规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薄弱。6个部门及所属6个单位资产登记核算管理不到位;5个部门及所属单位2042.59万元资产未入账,2690.77万元资产账实不符;3个部门及所属2个单位810.81万元资产出租收入收缴管理不到位;2个部门66.98万元设备、8000平方米房屋被无偿使用;2个部门未按规定统一管理经营性资产和定期清查盘点国有资产。二是资产配置预算执行不严格。4个部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执行率较低,3个部门及所属4个单位无预算、超预算配置资产2105.98万元;3个部门1819.69万元资产分配、处置不合规;2个部门及1个所属单位6.19万平方米土地、房屋等闲置。****点击查看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相关规定。4个部门及所属8****点击查看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执行不规范;4个部门及所属3个单位实施的7个项目未严格履行招投标相关规定。
(四)国有自然**资产审计情况。对2个市和15个县的34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有关部门和地区认真履行自然**资产管理责任,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有自然**资产管理质效持续提升。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地区违法占用土地,矿产**保护不力。1个市和5个县建设项目和采矿用地等存在违法占用、批小占大和破坏耕地、林地等问题,涉及土地面积1678.49亩;7个县建设项目等临时占用的2551.96亩耕地、林地、草地等到期未及时完成恢复治理;1个市和2个县超许可范围采矿176.03亩。二是水**保护利用不到位,地下水管控不严。1个市和1个县永久基本农田和建****点击查看水库688.02亩;1个市和1个县超采地下水5.98亿立方米;3个县部分年度实际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断面检测值和再生水利用率等指标不达标。三是林草**保护利用不规范,林木管护不足。1个市和3个县未落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经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不到位;1个市和2个县部分造林项目林木成活率未达标;2个县未按规定编制湿地保护规划,未落实湿地占补平衡政策。
五、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查处情况
2024年6月以来,省审计厅共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47条,涉及单位46家、公职人员68人、资金20.22亿元。其中:****点击查看机关30条、相关主管部门17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领导干部失职渎职、违规决策造成损失浪费。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22条,****点击查看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失职渎职、疏于监管,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规决策开展虚假贸易、对外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个别保险企业开展虚假保险业务搞利益输送,个别地区脱离实际搞“形象工程”,个别单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超标准购置公务用车、超预算在省外开展内部培训。
(二)招投标领域问题易发多发,涉嫌利益输送。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17条,主要是部分工程项目应招标未招标、对特定关系人发包项目、排斥潜在投标人,个别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职权或影响力帮助亲友企业承揽项目高额牟利;有的施工单位利用虚假资料骗取中标,有的违法转包分包,评审专家违规评标。
(三)虚假资料骗取财政资金,违反财经纪律。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8条,主要是少数民营企业虚假销售骗取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资金,个别国有企业弄虚作假套取乡村**衔接资金,有的单位虚构业务支出套取资金,有的村组干部公款私存、私自提现。
六、审计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积极财政政策落实,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一是抢抓编制“十五五”规划机遇,聚焦“两重”“两新”战略、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要点,谋划储备一批高质量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点击查看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信息共享、协作配合,对重点项目开展联合调度和实地检查,提高项目、资金管理精细化水平,协同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省预算内基建投资项目绩效管理,防止低效无效投资。三是提高财政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强化资金精准投放,保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提升支出效能,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二)进一步强化财政科学管理,推进财政管理改革。一是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从严从紧控制非重点、非刚性、非急需支出,积极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符合实际的项目支出标准,切实提升预算编制科学化、标准化水平。二是加力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督促市州完成改革方案制定印发,加快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统一收入划分,明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点击查看政府间财政关系。三是积极跟进水**税改革试点,做好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等改革措施实施前期准备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统筹,提升**配置效率。一是强化预算单位收入统筹管理,组织开展单位实有资金账户闲置资金**的清理甄别,分类施策、统筹使用。二是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机制,加强国有企业目录管理,及时足额收缴国资经营收益,确保应收尽收。三是积极涵养税源,研究建立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县谋发展、抓产业、强财源的主动性,加强与执收部门的衔接,加快推进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建设。
(四)进一步推动债务风险化解,守牢经济安全底线。一是用足置换债券化债政策,统筹做好额度分配、发行、使用等工作,创新工作举措,系统处置链条债、三角债等,发挥置换债券最大效益。二是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杜绝“边清边欠”,用足化债政策,切实用好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系统。三是压紧压实“三保”责任,****点击查看政府编实打足“三保”预算,严格落实“三保”清单、事前论证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制度,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县区实行提级管控。
本次公告的是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市县、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下一步,省审计厅将认真跟踪督促整改,在12月底前公告整改情况。